您的位置首页健康问答

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上任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到一线,后来怎么样?

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上任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到一线,后来怎么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上任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到一线,后来怎么样?

女子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无论放到什么时候都不假。

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当代的种种工作,女性从思维角度和工作能力来说,都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而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的经历,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就是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却在任职两年后请辞还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吴桂贤 ,这个普通的名字却拥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彩人生。

吴桂贤旧照

1938年,吴桂贤出生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中。同当时大多数农民家中一样,吴家也是一个多口之家,吴桂贤这辈足有九人。吴家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和平年代还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可赶上时局动荡,家里又有好几个嗷嗷待哺的幼崽,日子过得并不能算作如意。

1942年,日本军国主义仍不愿意投降,做着执迷不悟的顽抗。正好赶上河南那几年收成不好,闹饥荒,父亲就带着他们一家人逃荒到了陕西咸阳。当时年仅3岁的吴桂贤就跟着母亲在火车站附近捡煤球,这似乎成为为数不多的童年乐趣之一。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也不假,好在没过几年新中国就成立了,而吴桂贤的命运也就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1951年,年仅13岁的吴桂贤独自去外面打拼。这个时候,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机,同时保障妇女幼童的规范也逐渐形成,而年仅13岁的吴桂贤显然是属于童工的范畴,很难一时半会就找到合适的工作。

当时吴桂贤只能暂住在远房姨妈家中,每天帮着打打杂、带带娃,日子过得也算安逸。但一个13岁就外出务工的小女孩,想要的压根不是这种生活。

西北国棉一厂

恰巧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在咸阳建成,并且面向社会招工,而听闻消息的吴桂贤立马跑去应聘。纺织厂设立的招聘标准是必须要到16岁,为此吴桂贤还专门谎报了年龄。

这点小伎俩很快就被工作人员戳破,但吴桂贤执意要进纺织厂工作,央求工作人员:“我什么都能学,也很能干,收下我吧!”

在当时那个年代,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如意。对于吴桂贤来说,这个机会很难得,自然不愿看见从眼前溜走。

吴桂贤倔强地坚持和拼搏的劲头打动了工作人员,就这样成为纺织厂的一名小小女工。

进厂后,吴桂贤也并没辜负自己的承诺和人们的期望,虽然年龄是最小的一员,但却是最好学、最积极的一个。在厂房工作时,吴桂贤不单单是对纺织技术有了成熟的掌握,杂七杂八的活也抢着干。

可以想象,在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对吴桂贤来说既充实又开心。

优秀的人总是会以不断丰富自己为己任,吴桂贤在厂中的生活亦是如此。每天接触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让吴桂贤看待事物的方法论有了潜移默化地改变。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吴桂贤开始对政治感兴趣,并因中国共产党多年来艰苦斗争的卓越精神而倍受鼓舞。1955年,吴桂贤加入共青团,1968年正式入党。在入党的同一天,另外一个喜讯也悄然而至。

吴桂贤在纺织厂的工作

入党这天,厂内领导找吴桂贤谈话,鉴于他的优秀表现决定调他去赵梦桃小组,并担任小组长。

赵梦桃是什么人?当时就被视为是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红旗,在1956年和1959年先后担任全国劳动模范,同时还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更是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郝建秀红围腰”,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形成一股新的风潮。

在当时,赵梦桃几乎就是一个形容词。比如今天工作很努力,被领导或同事夸奖:“有赵梦桃的那股干劲”,都要高兴好几天。更别提能进入赵梦桃劳动小组,这更是对自身能力认可的一种无上荣光。

吴桂贤和赵梦桃两人志同道合,每天在一起都有说不完的话,无论是从纺织技术还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两人总会聊的热火朝天。

赵梦桃年长吴桂贤三岁,在工作上又多掌握一些经验,自然如同姐姐般照顾吴桂贤。对于吴桂贤来说,一个女孩子在外务工,平时能有个能诉说烦心事的姐姐也再好不过。

赵梦桃劳动小组

在赵梦桃带动下,吴桂贤的工作热情更是高涨,甚至将终身大事也一再推后。

可惜好景不长,1963年,赵梦桃因肺癌不幸去世,年仅28岁。

张梦桃的离世对于很多人都是不小的打击,对吴桂贤亦是如此。张梦桃既是姐姐,也是精神榜样,英年早逝固然让人伤心,但更应该振作起来,将张梦桃的精神发扬光大。

吴桂贤不仅要让自己振作起来,还要为同组的小姐妹们扫清阴霾,扛起整个小组的重担。赵梦桃小组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年年登上先进标兵小组。同时以赵梦桃小组为代表的西北国棉一长班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传遍新中国的纺织一线。

此后吴桂贤,继承着张梦桃的衣钵和遗志,带领劳动小组不断拼搏,年年都获得先进称号。吴桂贤也因个人的优异表现,升任西北国棉一厂的副厂长,同时有机会到西北大学去深造学习。这次学习让吴桂贤的视野得到开阔,阅历得到了丰富,这次的学习经历也成为她本人的一个跳板,也为后来的北京之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吴桂贤前往北京参观学习时正好赶上国庆,作为后起之秀她在当时有机会同毛主席有过一面之缘。

吴桂贤旧照

时代的洪流总是让每个人都猝不及防的,1968年后因现行政治环境的需要,吴桂贤因过去出色的劳动成绩成为革命委员会委员的一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吴桂贤也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将一些过激行为的伤害降到最小。

1969年,吴桂贤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后任中国陕西省委副书记。1974年8月,吴桂贤进京与会,在毛主席的点名下她和陈永贵留在了北京工作。后来吴桂贤才知道,毛主席点她的名,源自于周总理的推荐。

当时人们普遍感觉在中央工作的女同志太少,应该选拔一位女性积极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决策中。周总理认为这个人选应该是典型的工人劳模代表,因为工人代表了劳动经验和上进思想,而吴桂贤正符合这两点要求。

当时吴桂贤才36岁,但要负责的工作范围却涉及到总工会、妇联和青年团等方方面面。

吴桂贤在中央任职时照片

有一次吴桂贤探望周总理的时候,面对工作的重负忍不住请辞道:“总理,我觉得我还是年轻,想回基层再锻炼锻炼。”面对吴桂贤这个请求,总理只是笑笑,没有答应。

当时中央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而周总理的身体也开始抱有微恙,需要有两个助手来帮周总理分担一些工作。

第四届“人大”召开时,在党的国务院副总理候选名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当时的吴桂贤深知,职责越大,所要承担的压力也就越大。现在中央的很多工作都已经应付不过来,就更别提副总理一职了。此时的吴桂贤顾不上有多少惊喜,只有惊诧。

吴桂贤慌忙去找周总理,希望可以换人,但周总理依然没有应允:“桂贤同志,这只是个候选名单,能不能选上还不知道呢。”

听周总理这么说,吴桂贤也只好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回去了。

在1975年公布名单时,吴桂贤果然成为了国务院副总理,而当时她只有37岁,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

当时中央召开会议的旧照

吴桂贤之所以能担任副总理一职,除了时局所迫,还有自身一勇向前的拼搏劲头。吴桂贤一边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一边又在矛盾,碰到困难不应该退缩,尤其是这种还没有尝试过就轻言放弃,更不是吴桂贤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

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她的栽培和信任,无疑是给了吴桂贤很大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在就任副总理期间,吴桂贤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敢放弃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身为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但吴桂贤却始终拿着西北国棉一厂的76元工资。这压根就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但吴桂贤却始终要求自己,不敢忘掉自己是工人的这一事实。

即便是在工作生活中,吴桂贤也是十分拮据。当时有规定,无论是哪位领导去开会,只要喝了茶水就要交两毛钱。吴桂贤知道这条规定后,就尽量避免饮用茶水,别人问起来也只是推脱自己不爱喝茶水。

当时吴桂贤分管新中国的纺织和卫生两大行业,对于纺织,吴桂贤还有基础的了解,但对于卫生系统就像个“门外汉”了。如果不是同事帮忙扶持,再加上周总理将自己多年来的一些政治经验倾囊相授,吴桂贤处理起这些事要很困难。

吴桂贤旧照

当时吴桂贤将自己一年的工作分成三份,一份要在国务院处理,一份需要去全国各地进行调查,还有一份就是要返回到西北国棉一厂继续工作。

这也是毛主席的意思,毕竟当时的副总理人选是从工农阶级中选出的人才,为保持不脱离工人队伍,吴桂贤有机会经常会到西北国棉一厂继续工作。

从人民群众队伍中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要求!

1975年,毛主席返回北京并展开在京政治局委员,同与会人员一一握手时,看到时任副总理的吴桂贤时有些迷茫道:“我不认识你啊!”

吴桂贤赶紧回答道:“1964年的国庆节,咱们见过!”

毛主席同吴桂贤会面时旧照

吴桂贤的工作重心不在北京,况且毛主席日理万机,能见一面也着实不容易。这次的见面,对吴桂贤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他来说,可谓是良师,却因种种问题而久久不能见面。

1977年,新中国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局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即将到来的重要时期,吴桂贤深知自己能力有限,而且高层的政治生活并不适合自己,思考几番后终于向时任国家主席的华国锋打了报告。

报告中吴桂贤希望自己能回到西北国棉一厂继续工作,但中央思考再三,认为吴桂贤还是陕北省委副书记之一,回也是回到当地省委继续工作。中央这样考虑自然是一定的原因,吴桂贤毕竟是负责过国家重要的领导工作,如果只是回到西北国棉厂并不能充分发挥余热价值,因此还是负责一些领导工作最为稳妥。

就这样,吴桂贤在就任两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

纺织厂旧照

回到咸阳之后,吴桂贤并未休息片刻,而是选择下到最基层,再到纺织一线进行工作。久违的快乐让吴桂贤倍感充实,这里淳朴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踏实,似乎只有在这里,吴桂贤才是最轻松、最开心的。

吴桂贤自己可能都认为,这一生已经足够传奇,到了老年也足以慰藉风尘,但她为新中国能做出的贡献却还远没结束。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红利时期,从深圳来的一个考察团主营业务就是纺织、服装类的产品,而吴桂贤和赵梦桃小组自然就成为考察团去观光学习的重点对象。当时吴桂贤任西北国棉一厂的党委副书记和工会主席,在接待考察团时与随行的副总经理李瑞荣相谈甚欢。

当时李瑞荣就向吴桂贤抛出了热情的橄榄枝,希望吴桂贤能亲赴深圳去进行指导工作。对于这份工作,吴桂贤还是很乐意去亲自操刀的,毕竟在自己兴趣范围内,又能继续为祖国的事业服务。可考虑到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又要离开家乡,开展一份新的工作,难免有些打退堂鼓的意思。

这个时候,吴桂贤的另一半王振涛先生听闻此事后,不仅没有阻拦,甚至还劝说吴桂贤可以去深圳发展看看。王振涛自身有着西欧考察的经验,深知改革开放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机遇时期,因此对吴桂贤前往深圳的事很是支持。

夫妻二人几番商讨后,决定一起去深圳看看。

一到深圳后,吴桂贤瞬间就明白了李瑞荣为何如此求贤若渴。

这里有先进的厂房和机器和热情高涨的工人,但缺少纺织技术的经验积累。吴桂贤和赵梦桃小组对于李瑞荣来说,就是如虎添翼。

吴桂贤发表讲话

吴桂贤就这样留在深圳发展,还担任了鸿华纺织印染公司的副总理。当时年过半百的吴桂贤,依然没有什么架子,同许多工人同吃同住,还亲自跑到新疆购置生产所需的材料。就是这样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让鸿华公司得到了高速发展。

1994年,吴桂贤正式退休,她又回到陕西做了许多当地的工作。包括加强深圳同陕西的联系,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生活也过得十分充实。

吴桂贤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吴桂贤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

吴桂贤参观画面

小小年纪,不甘平庸,13岁就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对于新世界未知的探索和求知的劲头,促使吴桂贤摆脱原生环境的束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勇于改变的女性。

进厂后,吴桂贤也并没有因为从农民阶级变成工人阶级而沾沾自喜,深知自己年幼,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于是锐意进取,发挥不怕累不怕苦的向上精神,学习劳模精神,埋头苦干的同时又在多方位发展。

进京后,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居庙堂之高,心中依然放着江湖之忧。随时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迷茫在权力的生活中。即便是短短两年时间,副总理的生活带给吴桂贤的是巨大的经验财富,一段非常难得的学历经历。

卸任后,吴桂贤能迅速适应回一线工作,没有任何的架子。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品格,宠辱不惊的情绪管理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优良品质。

在鸿华公司任职的几年来,吴桂贤凭借丰富的阅历知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改革开放尽一份力。

无论是一线工人,还是国务院副总理,亦或者是商人。吴桂贤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做到最好,尽职尽责。不同身份的吴桂贤总能处理好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与难能可贵的心态相辅相成的是拥有妥善的处理能力。

吴桂贤近照

诚然,吴桂贤的一生也遇到许多贵人。有亦师亦友的赵梦桃,也有十分提携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有他的丈夫王振涛先生。

如今这位老人深居简出,依然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挥余热。